第九十五趟尋鮮之旅
西中市的美食地圖
本周,我們的蘇州街巷美食之旅還將繼續。走過了葑門橫街、七里山塘和書院巷之后,這一站,小i帶大家前往與“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”閶門一脈相承的西中市。
西中市位于姑蘇區,東起皋橋與東中市相連,西至閶門城門口,全長480米,宋元時名皋橋西巷,清代起稱閶門大街。
早在元末明初,古城中心商市(今樂橋附近)因兵燹衰落,城周邊商市由此興起。因大運河自西向東流經蘇州,水道匯合古閶門、胥門外,致使閶胥一帶成為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。明清時,這里貨物集散,人流驟增,檣帆連云,店肆鱗比,閶門內由此形成西中市、東中市的商業街,取代了原市中心即今樂橋附近的東市、西市。
如今的西中市仍保留著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,現存民國建筑31處。歷史上的西中市聚集了大量的錢莊和各式店鋪,如茶座、布店、鞋帽店、腌臘店、熟食店、煙酒店、糕點店、藥店等。當老街經歷歲月變遷,洗盡鉛華之后,無數店鋪依然扎根于此,其中不乏深受蘇州人喜愛的小吃美食。
01
老陸稿薦
西中市美食
坐落在皋橋橋堍的老陸稿薦,始創于康熙二年。但凡是在蘇州生活過一陣子的人,應該都聽說過它的名字。
老陸稿薦以熟食而聞名。一到夏天,這里五香小肉、鹽水鵝等熟食的銷量就格外好,一大早來買熟食的也多是住在西中市、閶門一帶的老人。
老陸稿薦同時也經營蘇式面的生意。店里點單率最高的,是那一碗非常適合夏天的燜肉扁尖雙澆面。
爽脆可口的扁尖,入口即化的燜肉,葷素搭配有滋有味。一碗蘇式面,足見百年老店的深厚“功力”。
02
三德利皺紗湯包館
西中市美食
三德利皺紗湯包館也是西中市一帶的老店了。這家店之前開在閶門內下塘張廣橋附近,那時候店里主要賣生煎包。后來搬到了西中市主街上,開始主推皺紗湯包。
皺紗湯包,又名“縐紗湯包”,因湯包的皮子形同縐紗而得名。縐紗是古代的紗織物,這種紗表面自然縐縮而顯得凹凸不平,雖然細薄,卻給人一種厚實感。
點心師傅將皮子搟成薄薄的一層,包入足量的肉餡,然后迅速旋轉收口。待湯包蒸好后,表面自然褶皺并呈現半透明的狀態。
湯包一籠八個,輕咬一口,湯汁豐富,肉餡飽滿,味道咸鮮適宜,是地地地道道的蘇州味道。
03
朱鴻興
西中市美食
朱鴻興,一個蘇式面行業如雷貫耳的名字,在蘇州眾多的美食街上,都能找到它的“金字”招牌,西中市自然也不例外。
蘇州作家陸文夫在《美食家》中就曾寫到吃客朱自冶每天天未亮就起床,匆匆盥洗,乘上黃包車,趕到朱鴻興面館,就是為了吃一碗“頭湯面”。
清早的朱鴻興面館里,來此吃“頭湯面”的顧客絡繹不絕。“免青或重青、寬湯或緊湯、過澆或困底、硬面或爛面……”每一個吃客在點單時都能脫口而出一兩句關于蘇式面的行話,言語中透露著對一碗面的期待與講究。
04
陳記一品齋粽子
西中市美食
離端午節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,每年五六月,蘇州人常常會用一只熱騰騰的大肉粽,開啟忙碌而踏實的一天。
陳記一品齋粽子,總店開在司前街上。西中市的這家分店賣的粽子,都是由總店直接供貨的,每天現包現蒸,非常新鮮。
不同品種的粽子用不同顏色的裹粽彩線區分,紅線的是大肉粽,綠線的是蛋黃肉粽……此外還有凈素粽、細豆沙粽、赤豆粽、蜜棗粽等多個品種,咸甜皆有,光聞著那粽葉的清香,就忍不住買上幾個帶回去嘗一嘗。
05
閶門姚記豆漿
西中市美食
蘇州的“夜宵江湖”里,多年來一直流傳著關于閶門姚記豆漿的種種故事。這家24小時營業的豆漿店,是許多蘇州人心目中真正的“深夜食堂”。
閶門姚記豆漿根植于閶門城下三十余載,創始人姚金元為全家生計而在此擺攤設店。因其制作的豆漿汁濃味正、物美價廉,贏得了廣大吃客的歡迎,數年后便聞名蘇城,一直開店到現在。
店里的豆漿、豆腐花、油條、粢飯糕、荷葉包美人等美食,都充滿著濃濃的老蘇州懷舊味道。豆漿有咸也有甜,而咸豆漿才是這家店的一絕。熱氣騰騰的咸豆漿里撒了蝦米、油渣、油條碎,用料豐富得很。
06
黎里辣腳
西中市美食
這家黎里辣腳在西中市也開了好些年了,讓身處古城區的人們,不用跑很遠,就能嘗到吳江黎里古鎮的特色美食。
黎里辣腳是典型的江南吃食,看上去紅彤彤一片鬧猛得很,其實柔和的酸辣才是這種雞腳的主調。制作黎里辣腳要添加十幾種佐料,每一種佐料放多少,都決定著辣腳的味道,這些都是黎里人祖傳的秘方。
除了辣腳以外,店里還有另一樣黎里特色小吃——套腸。套腸,簡單來說就是大腸里面套著一根根小腸,切片后的截面就跟蓮藕一樣,吃起來彈性十足,很有嚼勁。
07
鼎盛鮮
西中市美食
說起“鼎盛鮮”的名字,懂吃的人都會自然而然想起兩道幾近失傳的美食——燉粉燙面餃和三鮮千張包。
燉粉燙面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燉粉。制作燙面餃的時候,面粉要先燉個半熟,用開水燙,再用冷水搓,一冷一熱,將面和出筋道的口感。包制時,講究捏出12個褶子,代表一年12個月,寓意一整年團團圓圓。
燉粉燙面餃一籠六個,形狀比較像煎餃,但是比一般的煎餃要大一號。皮很有韌勁,肉餡很鮮美,包含了不少湯汁,能吃到大顆筍粒,肉軟筍脆,吃起來層次非常豐富。
另一道美食三鮮千張包,也是在別處很難尋到的美味。千張包的餡由火腿、干貝、開洋以及夾心肉等原料組合而成。而千張包外層的百葉也很有講究,要用豆汁的“頭汁”制作,細薄又有嚼勁。做好的千張包,要先在雞、豬骨等“吊”出的高湯中燒熟撈起,顧客吃時再放入高湯內“熱”好,放上粗山芋粉絲,撒上切細的蛋皮、火腿末、蔥等。
伴著這些佐料,千張包咸香適中,清爽可口,許多老蘇州都說,這真是“伲小辰光各米道”。
08
五德居
西中市美食
隨著天氣越來越熱,有一樣清涼爽口、鮮嫩爽滑的夏令美食,也重新回到了蘇州人的餐桌,那就是——白斬雞。
位于西中市閶門城墻邊的五德居白斬雞,可算是蘇州城里最火的白斬雞之一了。這家店人氣有多旺,看看一大早門口排起的長龍便知道了。
五德居的白斬雞,選用的是廣東清遠走地雞,皮質金黃,肉質細嫩。制作白斬雞,要先用100度的開水將雞燙熟,再放入冷水中冷卻,最后還要在冰水中凍結20分鐘,這樣做出來的白斬雞才能達到最佳的口感。
來店里買白斬雞的顧客,通常都是買半只或一只,每份白斬雞會配好秘制的醬油包。醬油咸中帶甜,甜中帶鮮,將白斬雞往醬油里蘸一下,那滋味,絕了!
09
老陸家湯包館
西中市美食
靠近閶門城墻的這家老陸家湯包館,是與三德利皺紗湯包館不分伯仲的存在。每到飯點,店里便坐滿了人,無論是老蘇州還是游客,都喜歡到這里吃上一客湯包,外加一碗小餛飩。
老陸家的湯包是典型的蘇式湯包,小巧玲瓏,皮薄肉足,湯汁飽滿,蘸著醋吃更是別具風味。
店里阿姨包小餛飩的手速飛快,一捏一個,不一會兒就包好了滿滿一筐,許多吃客圍在周圍觀看,驚嘆于這民間手藝的爐火純青。
從皋橋到閶門城墻,沿著西中市一路逛吃逛吃,可真得擁有一個512G的胃,才能吃下如此多的美食。當然,西中市的美食還遠不止小i介紹的這些,這條老街隱藏的寶藏小店實在太多,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,推薦自己喜歡的美食哦!
攝影:Olivialailai
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原創作品
版權所有,如需轉載請留言
微信掃一掃
關注該公眾號